夜色中的榆中災區,RTK定位儀的幽光刺破雨幕。8月9日凌晨,甘肅工程咨詢集團首批技術專家踏著泥濘挺進重災區域。截至8月17日,集團累計投入專業技術人員437人次、設備車輛213臺套,在廢墟上構建起立體化技術救援網絡——一場與時間競速的技術攻堅戰全面打響。
聞汛而動,國企速度筑起“第一道防線”
8月7日,榆中縣突發山洪,山河失色,家園受損。災情即命令!甘肅工程咨詢集團黨委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,旗下省建筑設計院、省水電設計院、省城鄉規劃院、甘肅土木工程院等精銳盡出。48小時內,首批5個工作組、21名專家攜帶無人機、全站儀等專業設備挺進重災區。
“必須讓數據跑在風險前面!”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在泥濘的現場下達指令。災情發生后,集團迅速構建“空天地”一體化勘測體系:16架次無人機全域航測生成三維模型,10套RTK設備與10臺全站儀精準鎖定損毀坐標。測繪工程師李海燕的鞋子陷在淤泥里拔不出,他索性赤腳踩著碎石前進,懷里緊緊抱著裝有原始數據的測量儀,直到將多個關鍵點位數據全部記錄完畢,才發現腳掌早已被劃破。
技術亮劍,全過程智庫打通重建“生命線”
面對千頭萬緒的災后難題,集團創新打造“1+N”技術服務體系——以項目管理為樞紐,貫通規劃、勘察、設計、監理、造價、招標代理等全鏈條服務。這一模式在民生最急迫處顯鋒芒。
8月16日單日投入50名技術人員、13臺車輛,完成馬坡鄉等4鄉鎮263戶應急評估。馬蓮灘村一棟危房前,結構專家汪智剛俯身泥地測量地基沉降,膝蓋深深陷進淤泥中,他顧不上擦拭臉上的雨水,一邊用水平儀反復校準數據,一邊叮囑身旁的年輕助手:“承重墻裂縫尺寸差一毫米都可能誤判,咱們得對鄉親們的安危負責。”水利工程師同步勘察排水系統,建筑設計師記錄房屋結構特征,大家實時交換數據、會商研判,多專業協同讓評估效率倍增。截至8月17日,完成4個鄉鎮27個村707戶應急評估,為群眾轉移安置提供科學依據。
水利團隊在龕谷河畔爭分奪秒。技術專家冉統軍連續24小時沒合眼,在供水管網搶修點用記號筆在防水布上手繪管網走向圖,結合無人機航測的DOM/DEM數據,精準定位32處水利設施水毀點。當馬蓮灘村村民家中的水龍頭再次涌出清流時,他癱坐在泥地上笑了,沾滿泥漿的手上還攥著磨破邊角的圖紙。帳篷里爆發的歡呼聲是對技術“守護者”的最高禮贊。
省級勘察設計大師張嶺峻領銜的規劃團隊將“戰場”設在災區帳篷。白天踏勘安置點地塊,夜間挑燈編制方案。56歲的規劃專家周毅帶著降壓藥奔赴一線,深夜在帳篷里對著電腦屏幕逐字修改規劃文本,老花鏡滑到鼻尖也渾然不覺。規劃組、水文組、地質勘察組、生態評估組等組成聯合踏勘隊,7組專業數據即時匯總,災后72小時內,《榆中縣災后重建總體規劃》目錄框架已然成型。包括總體規劃、7個專項規劃及3個村莊規劃在內的方案體系初步完成,跑出重建“加速度”。
硬核擔當,從安置房圖紙到民心暖流
安置點建設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設計負責人王璐帶領團隊駐扎一線,日夜奮戰,邊對接、邊優化、邊出圖,對安置房建設進行多輪論證。在舊莊溝村安置點勘察現場,青年測繪工程師李俊璋冒雨操作設備:雨水順著安全帽繩往下淌,他用塑料袋層層包裹儀器主機,自己卻淋成了落湯雞:“選址一變,圖紙就得連夜重調,但想到老鄉們能早一天住進新房,值了!”
技術為民的溫度更在細節處流淌。8月12日,集團捐贈的雨鞋、食品、純凈水等物資送達災區,志愿者們踩著積水將物資挨家挨戶送到臨時安置點;規劃團隊融合“蘭派民居”特色設計安置房,特意保留黃土風情的建筑形態,讓老鄉們住進新房也能找到鄉愁記憶;“三師下鄉”計劃蓄勢待發,承諾將長期提供在地化技術服務,讓技術力量持續扎根鄉村。
黨旗飄揚,使命淬煉的“技術脊梁”
“關鍵時刻沖得上去,才是國企本色!”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的動員令擲地有聲。集團黨委統籌成立災后重建專家服務組,百余名專家涵蓋規劃、水利、造價等8大領域。在興隆山河谷,水文團隊頂風冒雨測算洪峰數據,黨員李志剛、蘭鑫為了獲取準確的水位線數據,在受損河堤上堅持記錄了多組數據;在安置點設計會上,造價師賈廷芬反復比選建材控制成本,將每平方米造價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,只為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用;在災損評估現場,“雙人作業、交叉復核”機制確保每項數據經得起檢驗。跨專業黨員和團員青年迅速組建“技術攻堅黨員先鋒崗”“青年突擊隊”,針對河道治理、房屋重建等難點問題開展聯合攻關,形成“黨員帶頭、青年沖鋒、全員協同”的攻堅格局。
“一想到帳篷里電腦上的規劃圖不久就會變成老鄉的新家,一切辛苦都有了意義。”一位連續奮戰六天的規劃師道出團隊心聲。從汶川地震到積石山救災,再到此次榆中山洪,甘肅咨詢人以專業為鎧,一次次在廢墟上澆筑希望。
甘肅工程咨詢集團以“硬技術”夯實安全根基,用“軟服務”溫暖受災群眾。這支省委省政府信賴的工程技術鐵軍,正以全過程、高水平的智庫擔當,在隴原大地上書寫著“人民至上”的國企答卷......
(責任編輯:朱珂寧)